5分钟快速了解AI模型:小模型、大模型、推理模型与多模态大模型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,小模型、大模型、推理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等概念不断涌现。本文将用通俗语言,助你在5分钟内掌握这些模型的特点、区别及应用场景。
AI大模型的起源
如今热门的AI大模型,其技术灵感源于人脑,尽管我们对人脑的运作机制认知有限。在AI领域,模型大小以参数量衡量,通常大模型的参数量从10亿起步。
在正式介绍各类模型前,先抛出一个问题:界面上常见的两个按钮该何时开启、何时关闭呢?后文将给出答案。
小模型
小模型即参数较少的模型,具有以下特点:
- 参数量少:在AI领域,参数量在1亿(0.1B)以下的模型一般被归为小模型。
- 计算需求低:能在手机、嵌入式系统等资源有限的设备上运行。
- 训练数据需求少:所需的训练数据相对不多。
- 专注特定任务:常用于图像分类、目标检测、语音识别等特定任务。
其使用场景包括:
- 移动设备实时应用:如相机应用中的人脸识别、物体检测。
- 物联网设备边缘计算:像智能传感器。
小模型的神经网络结构由输入层、隐藏层和输出层构成。区分大小模型的关键在于中间隐藏层的参数层数和每层参数量之和。当隐藏层的层数和参数量不断增加,达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大语言模型。
大语言模型(Large Language Models, LLMs)
特点
- 参数量巨大:通常在数百亿到数千亿之间。
- 高质量文本生成: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,能生成高质量自然语言文本。
- 通用性强:可完成文本生成、翻译、问答、摘要等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。
- 智能涌现:学习到一定程度后,能对未见过的语言问题尝试解答。
使用场景
- 聊天机器人:如客服机器人、虚拟助手,提供对话式交互。
- 文本生成:创作文章、诗歌、剧本等各类文本。
- 机器翻译:实现文本的语言转换。
使用技巧
要让大语言模型发挥效果,需借助一些工具和技巧,如提示工程、清晰指令、提供上下文、少样本学习、微调以及检索增强生成等。这表明大语言模型虽受众广泛,但使用有一定门槛,想要用好还需深入学习。
推理大模型
诞生背景
大语言模型虽在文本生成和对话方面表现出色,但存在局限性。在处理数学证明、科学问题求解等复杂任务时,易出现逻辑断裂或“幻觉”,且缺乏反思能力,会导致错误累积。
工作原理
- 思维链技术:核心是“分步思考”,将大问题拆解为若干步骤求解,但与人类真正的思考不同。
- 强化学习训练:通过“试错”学习,让模型找到最优推理路径。
推理能力分析
推理模型只是模拟人类推理的表面行为,并不理解逻辑。它通过学习解题步骤规律来答题,缺乏常识,只会按固定模板执行,不具备联想和思考能力。
以deepseek界面为例
- 联网和深度思考都开:推理模型R1结合互联网内容解答问题。
- 联网和深度思考都关:deepseek的V3模型自行解答问题。
- 联网开深度思考关:V3模型结合互联网内容解答问题。
- 联网关深度思考开:推理模型R1自行解答问题。
适用场景
- 深度思考(DeepSeek - R1模式):适用于复杂逻辑分析、多步骤推演和长文本处理,回答准确性高,但响应慢,无法实时获取外部信息,可能出现“致幻”。
- 联网搜索(实时检索模式):接入互联网实时数据,解决时效性问题,信息更新快,但可能引入噪声,响应略慢。
多模态大模型
特点
- 多类型数据处理:能处理文本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输入数据。
- 跨模态学习:理解不同模态数据间的关系。
- 多模态输出:可根据文本生成图像,或根据图像生成描述。
使用场景
- 跨模态检索:根据一种模态数据检索另一种模态数据。
- 视觉问答(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, VQA):回答与图像内容相关的问题。
- 图像描述生成(Image Captioning):生成描述图像内容的自然语言文本。
- 多模态对话:进行涉及多种模态信息的对话。
- 具身智能(Embodied Intelligence):帮助智能体理解和交互周围环境。
目前,多模态大模型输入丰富,但输出主要局限于文字和图片,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
总结
选择模型要根据问题特点,并非功能越丰富越好。推理模型在推理过程中可能出错,导致“致幻”回复,并非所有问题都需使用。